自媒体年终反思二:在兴趣和商业之间徘徊导致了悲剧
九个月前,我的公众号“胡赛萌”被彻底封禁,九个月后,我的转世账号“南方评论”又被彻底封禁。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可我偏偏两次都踏进了同一条浊溪,不禁弄脏了鞋袜,也让自己近两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我为什么要写时评
自媒体这个概念最开始是在科技领域火起来的,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开通,程苓峰一条一万的广告费让不少人艳羡不已,这种艳羡很快汇聚成第一拨自媒体人声势浩大的洪流,尤其是当潘越飞凭借在虎嗅上写了几篇文章就从一个小报记者一跃成为搜狐IT主编的时候,许多科技领域的媒体人便无法抑制自己对于自媒体美好未来的遐想。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自媒体大潮开始了!
对于我而言,投身自媒体这股洪流并非因为艳羡程苓峰一天一万的收入,也非向往潘越飞一步登天的飞跃,我投身自媒体最直观的原因是因为愤怒。生活在中国,每天一打开微博,便能看到各种不公的新闻,城管打人,警察扫黄,官员贪污,公务员渎职,公布官员财产的阳光法案拖了十余年之久仍未实施,而网络实名制从提案到全面施行只用了不但三个月……每每看到这些,我都会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愤愤不平!
于是,我将自己的愤怒写进了文章,我骂这个制度,诅咒这个体制,讽刺这个政府!对于科技和互联网,我只是偶尔感兴趣的话题而已,我愿意写的文章只能是时政评论,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舒我心中怨气,浇我胸中块垒。随着时评越写越多,我也开始有了一批稳定的读者和粉丝,这让我倍感自豪,也让我爱上了时评,从此愈发不可收拾。
正是因为专注于时政评论,所以我的自媒体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从一开始,我就是因为基于自己对时政的兴趣而做的自媒体账号,所以,对于自媒体商业上的考量和可能面对的风险,我远远估计得不够,也准备得不够!
我为避免封号做的准备
自从2014年3月份第一次封号之后,我就变得相对谨慎。为了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再次封号,我做了一些相应的改变和尝试。
首先,每次写涉政文章都会进行自我审核,确保不出现太过敏感的内容和激烈的言辞。
其次,我坚决放弃了关键字索阅这种推送方式,推送不成功的文章就一直删改,直到推送成功为止。若是文章推送出去后被删除,我坚决不再重发,也不设置关键字索阅,避免触碰监管部门的高压线。
最后,我开始逼着自己走上前台,直接与粉丝沟通。以往,我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章与粉丝交流,一对一的直接交流较少。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一对一的交流太费时,二是因为我觉得那样会将自己全部暴露在粉丝面前,不利于塑造自己形象,所以一直有些端着,通常是让助理在微信公众号上帮忙打理粉丝的留言和互动。
经过被封号的惨痛经历之后,我发现了公众号的脆弱,如果仅靠公众号与粉丝交流,那样风险极大,一旦被封号就面临与粉丝彻底失联的困境。于是我开始从公众号后台走了出来,建立了QQ粉丝群,注册粉丝微信私号,加入粉丝建的各种微信群……通过这些比较笨的方式,我积累了近万名粉丝好友,他们也成为我推送文章的一个重要渠道。
做完了上面这些,我以为万无一失,甚至觉得可以高枕无忧地专心做内容了,可是由于在自媒体变现的问题上一开始就缺乏规划,并一直在兴趣与商业二者之间徘徊,最终让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成为再次失败的导火索,从而功亏一篑。
我是如何功亏一篑的
最开始,我注册公众号是为了让读者有更多渠道来阅读我的文章,我是基于兴趣来做这件事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粉丝开始了缓慢但持续的增长,影响力也越来越堵,有些传统媒体甚至开始在微信上向我约稿,比如后来停刊的《新闻晚报》和香港的《苹果日报》。再后来,有公关公司找上门来询价,问我账号头条和非头条的广告报价,当然,也有很多商家直接上门来“求合作”。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隐约发觉原来自己之前基于兴趣做的自媒体是可以赚钱的,而且赚得还不是零花钱。在我还在为一点广告费而暗自窃喜的时候,我的另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已经开始踏上了自媒体商业化的宏伟蓝图。
与我不同,一开始我那朋友就是基于赚钱的目的来做自媒体的,所以他的目标很明确,做法也非常一以贯之,一句话:什么样的内容增粉快就发什么,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广告主就发什么。因此,他的账号很快便从一千到五千,然后是五万、十万、三十万……每个月光是软文费就能拿到近十万的单,当然还不包括后来广点通和与商家的销售分成。
因为了自媒体,我那朋友换了更大的房子,买了崭新的车子,当然还有日进斗金的票子。看着他的风生水起,盆满钵满,要说我心里一点都不羡慕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开始谋划着怎么将自己的账号更好地与商业化广告嫁接。如果要进行进行商业化变现,那么首先就得由粉丝基数和影响力,于是我开始放弃了纯原创路线,把目光转向了转载,而且也加入了日渐崛起的标题党大军。
当然,因为最开始是基于兴趣去做的,所以很多粉丝也是抱着来看时政文章的目的订阅我这个账号。所以我每次发广告都有些理不直气不壮,多少有些羞羞答答,这不但让我在商业化变现的路上备受羁绊,而且因为对政策风险怀抱鸵鸟心理,所以对商业化的风险也预计得不够。
2014年8月,被称为“史上最严苛”的“微信十条”出来之后,自媒体做时政号就已经非常危险了,随时面临封号的可能。如果我当时没有徘徊在自己的兴趣与商业化变现之间的话,或许早就做出了决定,要么一条道走到黑,要么彻底转型做财经自媒体。但是由于我的摇摆不定,所以我一直没有在两者之间做出取舍,也没有在根本上去为即将到来的风险做准备。所以,当我不顾一起地去想增粉的时候,必然会去转载那些会触及监管高压线的内容,所以在此封号也就不可避免。
其实,因为涉政被封号我一点都不后悔,甚至觉得这是是正好必然的宿命。相比于王兴的饭否,周娟的56视频,我这个小小的封号简直是不值一提,在大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之下,商业行为就必须有所舍弃,这是必然的选择。连今日头条和百度百家这么有来头的媒体平台都彻底放弃时政内容了,作为单个的自媒体人,你又有什么底气去跟整个国家机器去叫板呢?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我能很清楚地看到兴趣与商业的根本所在,就不会落得今天这么一个鸡飞蛋打的窘境了。如果我选择为兴趣而做自媒体,写时评当然可以,我可以专门开一个账号写时评就行了,就算被封又有什么问题,封了再开,再封再开,微博上不是有人就这么干的嘛,据说有的已经转世一百多次了。或许有些人觉得没意义,但这是兴趣,因为热爱,所以没办法用固有的商业价值衡量体系去评价值不值。
同样,如果我是为了赚钱而做自媒体,当然可以在写时评的时候也不耽误自己赚钱,我照样可以再开一个甚至是几个账号来专门接商业广告,现在那些营销大号不都是这么干的吗?就算自己的时政号被封,但是的商业化变现路径却依然敞开大门。那么,营销大号就那么好做吗?粉丝从哪里来?阅读量从哪里来?广告软文从哪里来?
自媒体年终反思三:流量才是王道
必须踩准时间的节点
前面两篇文章分别说到了自媒体的内容运营和商业变现,简而言之就是讨论内容是王道还是赚钱才是王道。从一开始,萌主就坚定的认为内容为王,优质的内容一定是有价值的,从长远来看,也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树立媒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这才是一个媒体品牌的真正核心。
然而,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并且一直这么坚持的话,那迎接你的只能是失败!原因很简单,内容为王是有前提的,首先是自媒体的生态系统足够完善,平台能够很好的保护原创作者的权利;第二是受众都足够成熟,不会轻易被那些造谣生事、哗众取众、山寨抄袭的账号所蒙蔽,从而避免劣币逐良币的恶果;第三是整个自媒体从业者都足够自律,能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对自己的言论担负责任;第四就是内容变现渠道的多样化,凭借优质的内容便可实现和持续运营,至少要达到账号能为作者支付稿费的水准。
如果没有了上述这些前提条件,坚定地走原创内容的道路只会越走越辛苦,而且还会被那些营销账号越甩越远。(拿到投资的账号、传统媒体的账号和已经是业内大加的另当别论,这里主要讨论广大普通的草根运营者)所以,内容尽管重要,但是在目前的时间节点之上,它远不足以成为一个账号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那么什么才是决定一个账号成败的决定新因素呢?
从我这两年来的运营经验和教训来看,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做好该做的事”。微信的官方政策一直在不断改变,而政府对微信的管制也日益强化,此外,真个微信生态也在逐渐变化,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失去的机会就不会再回来。